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史记》又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
A.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
B.公孙弘并非真儒者
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A.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
B.公孙弘并非真儒者
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第1题
A.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朝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
B.五常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C.三从四德是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伯(孟)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第2题
A.儒家道义观的发展
B.百家思想趋向融合
C.新的社会秩序已建立
D.华夏一体观念的形成
第5题
A.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C.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第6题
A.甲——儒,乙——法,丙——道
B.甲——儒,乙——道,丙——墨
C.甲——道,乙——儒,丙——法
D.甲——道,乙——法,丙——儒
第7题
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展开论述突出了儒家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B.文章从儒家道德共同体与儒家生态哲学人手,分析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
C.文章将儒家文化与传统西方文化作对比,强调儒家文化对人的道德关怀的内在价值
D.文章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 讨论,是按从现实到历史再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第9题
A.孔子编写《春秋》,行文不直接阐述自己的看法,而用一些特别的手法来委婉表达,褒贬惩劝,各有义例,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B.左丘明最先对春秋笔法做了精当的解说,但他对春秋笔法的解说还有些朦胧,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思考过程
C.董仲舒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春秋笔法,使其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但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给它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D.杜预最终完成了春秋笔法的普及工作,这种表现技巧得以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由写史义例变为文章楷模,成为写作与表达的常用范式
第10题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